 雅鲁藏布江壮丽的大拐弯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国藏东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的大型科普图文集。马蹄形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近 500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这一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 本书作者均为亲历考察探险的科考队员,《大峡谷》是这些科学家历时二十余年的考察活动的结晶。它不但以翔实优美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图片,描绘了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地质构造、冰川雪山、气候特征、动植物和菌物群体,介绍了当地特殊的峡谷文化和人文景观,而且以生动的文笔,跌宕起伏的情节,纪录了科学家考察大峡谷的惊险的探险经历和亲身感受。它不仅把读者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神秘天地,更将引起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向往和对科学和科学家崇高的敬意。它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是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全书的图片及资料,俱为首次面世,是科学家克服难以数计的艰难险阻,出生入死所实地收集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画册用料考究、印制精美,采用国际流行超大16开本,彩印压膜硬盒套装。
 ISBN:7-5350-1699-5 出版时间:1997-12 开本:大16开 装订:精装 全书铜版纸 页数;331页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之出版,不仅填补了有关大峡谷图书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成为世界之最立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里程碑。
部分作者简介、自述
我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青藏高原

杨逸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研究员 本书主编
我是1959年开始搞青藏高原的地理研究的,尽管它是我国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都非常恶劣,但我的最好的实验室就在那里。这几十年来我数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测分析那里的地质构造,把我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青藏高原。1994年4月17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引起哗然的消息:“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这就是我们几十年的考察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与骄傲。
(杨逸畴,男,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杨逸畴先生主要科学成就及荣誉: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83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奖、1992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西藏(图库)地貌》,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藏第四纪地质》,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专著10本,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其中主要有,《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的演变》《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初探》等诸方面的学术论著,以及《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纪地质》《南迦巴瓦峰图库登山综合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全新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秘境青藏》《沙漠探险》《南迦巴瓦峰(图库)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中国地理博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获1997年度河南图库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专著和文集。 )
科教兴国是我的最大心愿

李勃生(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主任、WCPA/IUCN东亚地区常务委员会委员、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与培训中心主任
我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有二:一是有感于21世纪是科技的世界以及科技力量对国家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用丰富的图片、搜集的第一手资料,以科普的形式,献给21世纪的青少年。二是我们感到现在不少人对科技的力量认识不足,科技投入太少,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使人认识到“峡谷就是资源”这样一个概念,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生物、动物最丰富的地方,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开发,将会给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写给青少年看的,对我们广大读者特别是领导同志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大自然太神奇了,我乐在其中

张文敬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网络·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副站长
我是研究冰冻圈的,是最冷的冷门科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冰冻圈和生物圈相结合最后的地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是很难想象到他的神秘和奇诡瑰丽的:银白的冰流蜿蜒穿插在绿色的森林间,银白与碧绿交相辉映,雪峰银岭,林海葱郁,陶醉其中,其乐无穷。人们都说野外工作辛苦,我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尽管有危险、有困难,但我还是觉得乐趣大于苦难。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个深藏在闺中的瑰宝,一旦发掘它,利用它,就会发现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峡谷
──真菌物种的王国

卯晓岚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日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中国真菌物种最具有多样化的地区之一。这里蕴藏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等待开发利用,特别在食用、药用菌方面更具特色和潜力。大峡谷地区在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中可以食用的多达200多种,几乎占中国已知总数的40%。其中开发利用价值大的有100多种,特别是可以选育作人工栽培的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育的多达40余种。大峡谷地区的大型真菌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远景,我希望通过《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本书给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普及点菌类知识。
专家评论
毕 华 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副局级巡视员 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 李吉均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 裘维蕃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院教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荣誉委员 任美锷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名誉系主任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学研究员 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补拙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系主任、教授 王富洲 原中国登山协会主席,中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贺大绥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
毕 华 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副局级巡视员
向世界展示中华的风采
----读《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与西藏的缘份有十几年了。第一次进藏,最最使我震惊,也是最令我感到震慑的是布达拉宫。在那海拔近3700米的高原上,依红山拔起了一座宏伟的宫殿,微微倾斜的宫墙,红白相间,金色宫顶映着湛蓝的碧空,金顶上的经幢和两只面向一樽法轮的神兽,威严又不失详和。她诞生于充满神秘的时代,智慧、财富、信仰、痛苦、炼狱的火焰共同造就了她,西藏的历史镌刻在她的身上。布达拉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以后,在对西藏越来越多的了解中,我知道了在这片神奇的净土上,有着很多的世界之最: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屋脊,地球的峰巅;贡嘎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在这个形成年代最年轻的高原上,有着海拔最高的牧区、草地和最高的河流、湖泊及罕见的超高龄古树。
即使这样,当1994年4月7日我第一次从新华社的独家新闻报道中得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时,还是被大大地震动了,这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绝对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新闻。后来,有幸阅读了杨逸畴先生为《中国西藏》杂志撰写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峡谷的发现》一文,了解到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整整一代人的努力,艰苦拼搏从事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曾专门组织大峡谷的水利资源调查和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科学数据,已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建。论证和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不过是以往重大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当然,记者张继民先生为“托出峡谷之最”而作出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对了解和读懂雅鲁藏布江高原大峡谷,目前最具权威性的要说由海燕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大型科普性画册《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是由直接参与大峡谷考察,并最后考证其为世界之最的几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如果说发现和认定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对国际地理学界的巨大贡献的话,那么这本书则是向各界读者展示了被称为20世纪地球上最后一个秘境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立体神彩,再次向世人表明中华大地,江山如此多娇。
全书从十一个不同的层面介绍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其地质构造和瑰丽壮观的现代冰川、规模罕见的水汽通道及大峡谷的经济价值。书中还以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大峡谷壮观秀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是一部丰富的大峡谷文化图册。
我不是科学界的人,读了这本书,对大峡谷被发现的科学价值已有了点滴了解。尤其对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上许多人都认为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荒山秃岭,人迹罕见,是一片蛮荒之地。读了《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会看到西藏的另一面。那里是五彩缤纷的植物王国,可称之为高原上的“西双版纳”。珍花奇草,真菌丛生,是一个天然的资源宝库。据杨逸畴先生介绍,从南迦巴瓦峰南侧坡麓海拔仅有数百米的谷底,一直到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峰顶,在海拔高差7000余米的坡面上,依序排列着低山热带季风雨林,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中山温暖带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寒温带常绿针叶林,高山寒带灌丛、草甸,高山寒冻带冰缘高山冰雪等9个垂直山地生态系统,构成世界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谱,使你真正体会到“世界真奇妙”!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所描绘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文化魅力,对想一般了解和认识西藏的读者最具吸引力。“独具特色的大峡谷文化”一章中,从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切入,介绍了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独特文化的宗教特征及对人们精神与信仰的影响。奇特的风俗与禁忌更向读者展现了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协调的两个不同层面。尽管在这个交通不便,也称不上发达的地区,全中国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大潮,依然冲击着他。世代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登人等各兄弟民族的人民,正在团结奋斗,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而辛勤的奋斗着。“孤岛”不孤,“援藏”已经成为百姓的热门话题。“对口援助西藏”、“科技援助西藏”、“人才交流”等等,给古老的西藏带来了勃勃生机。想了解西藏,了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人,不妨读一读《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
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
关于《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新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而且它处在世界屋脊上,植被垂直带之完整齐全为世界之最,更为独特的是它位于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处。中国科学家们以自身探险的考察经历,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生动的笔墨和精美绝伦的彩照向世人展现一个世界上最丰富、最神奇、最奇特的自然博物馆。可以预料,这本书将会有极大的吸引力,会在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和持续利用大自然方面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她的作者们(也是考察队员们)也会因此更受人们的尊敬!
--------------------------------------------------------------------------------
李吉均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
我看《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是第一部反映世界最大峡谷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作品,全面系统,内容翔实,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图文并茂,宣传了科学知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为该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边防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书还以较大的篇幅记述了科学工作者考察、探险大峡谷的亲身经历和历险过程,可读性高,是一部身体力行、宣传祖国大好河山,对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以生动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本好书。
--------------------------------------------------------------------------------
裘维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院教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荣誉委员

评《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这是一部大型科普图书。以中国之大,各种资源的丰富,实在是一个资源大宝藏。中国科学工作者厉尽千辛万苦,为了发掘祖国的宝贵资源,不惜冒着各种危险,进入世界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调查考察各种资源的情况,为祖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个20世纪末在世界上第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觊觎。部分地区已经有众多国家的登山队做过一些考察和研究,但是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尚是未曾有人到过的地区。 我国自己的科学家从70年代起多次进入到这个地区,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存在的困难,终于在这个大峡谷中做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这部大型科技图书中也包括了最难能可贵的菌物资源的图照资料,尤其令我折服的是其中彩色斑斓的菌物世界。阅读之余,深感我国科学家为祖国所作的无私贡献,能以大型图书的方式出版,使其得以流传于国内外,宣扬了我国的科学成就,实在无比欣慰,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可用于科教的巨著。应与表扬和重视。
回目录 回《大峡谷》首页 回主页
--------------------------------------------------------------------------------
任美锷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名誉系主任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读后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以作者亲自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登山科学考察(1982年~1983年)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综述了世界最大峡谷地区多学科考察成果的科学著作。内容详实,并有重大的发现和创见,是迄今为止世界的一个重要科学发现,填补了该地区科学上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及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以简洁流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她介绍给广大读者,更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 同时该书记述的考察活动和历险活动,内容真实,可读性强,是一部宣传祖国大好河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教材。
--------------------------------------------------------------------------------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学研究员

祝贺《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问世
在第三纪,印度板块北上和欧亚板块碰撞、结合后,形成了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系和辽阔的青藏高原,成为地球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对这个奇特的高原,过去只有少数欧洲国家的探险者或采集者作过零星的考察,我们中国人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才对这个高原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取得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峡谷的研究成果。经过考察者们在野外连续数年的艰苦努力,获得大量宝贵科研资料,发现了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向南急转弯形成的连续大峡谷乃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是一个突出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植物区系方面,考察者们通过对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的鉴定,首次揭示了南迦巴瓦峰地区维管植物区系的极为丰富的分类学多样性,和自热带到温带极为复杂的多种地理成分,有关研究为这一山区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丰富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最近,综合考察队的考察者们又根据他们的研究资料等编写出《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在书中,考察者们对大峡谷的地质、冰川、动物区系、植物区系、菌物区系、当地文化、各种资源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做了全面的介绍。这样,没有到过大峡谷的人都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到那奇特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有关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到综合考察队获得的各项重要研究成果。对这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优秀科普著作的完成,我在此谨向此书作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敬意,并希望此书尽快出版,尽快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见面。
--------------------------------------------------------------------------------
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部值得推荐的科普图书
论证并发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应该是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大贡献之一。 作为一名大气科学家,我更赞赏中国科学家对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的观测论证以及这条青藏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发现。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的论证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重要作用的研究与发展,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地学、生物学互相渗透的初步结果,是研究山地地形与大气、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尝试和起点,很可能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 本书将上述重要成果以通俗、生动易懂的笔法向青少年展示了新的科学天地,是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重要途径,值得大力提倡。此外,本书以生动的考察故事向青少年展示了我国科学家艰苦奋斗、苦中求乐、创新求实的科学奋斗精神,为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本书还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图文集,可读性很强,是我国出版界与科学界携手合作的可喜成果。欢迎我国出版界与科学界进一步合作,出版更多更好的科普著作,为我国青少年和全国人民普及科学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上述,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值得推荐,值得提倡!
--------------------------------------------------------------------------------
彭补拙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系主任、教授

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是第一部反映世界最大峡谷科研成果有科普著作,全面系统、内容翔实,有所发现和创新;图文并茂,宣传了科学知识,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为该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边防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书还以极大篇幅记述了科学工作者考察、探险大峡谷的经历和历险过程,生动可读,是一部身体力行宣传祖国大好河山,给人以生动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书!
--------------------------------------------------------------------------------
王富洲 原中国登山协会主席、中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关于《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当年攀登南迦巴瓦峰和考察大拐弯峡谷,我都是亲历的。该地区自然条件的独特、神奇和艰险,实在可说是举世无双的。今天,该书近20万字、400余帧照片,能以科普的形式反映出来,实在难得,是科技界、探险界和出版界的大好事,是值得祝贺的。 一批亲历的科学工作者,在那里开拓拼搏,以自己亲历的体会,结合科学内容写出来,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对青少年无疑是一种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的一本很好的教材,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本好书; 同时,科学工作者以搜集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有所发现和创见,能以通俗的形式汇总反映出来,填补了该地区科学上的空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边防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是“科学是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实际体现;也是出版界和科技界很好合作的典范性成果,应予高评价、广推荐!
--------------------------------------------------------------------------------
贺大绥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给孩子们的一份精美礼品
──读《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面对着《文汇报》的一篇怀念五六十年代大科学家写的“小人书”的文章,我为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竺可桢、苏步青等我国一流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亲自动手为少年儿童撰写科普读物而慨叹。就在这时,一本由一批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冰川学家、大气物理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菌物学家等联袂撰写的科普读物摆上了我的案头。它就是海燕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立即被这本书那精美的装帧、大气恢弘的气势所吸引。我惊喜地打开书页,徜徉流连于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雄伟、绚丽的山山水水之中;沉浸在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爬雪山,涉冰川,擒毒蛇,斗猛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惊险故事之中。我不禁心醉神驰,飞向那神奇的大峡谷的梦幻般的天地。 我不懂得多少地理、地质、大气物理、动植物、生态的科学知识,也不想从科学的角度评价《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我作为一个教师,整天和学生们打交道,只想代表孩子们说一声:“谢谢!”谢谢这些科学家和海燕出版社给孩子们送来了这么一份精美的礼品! 首先,感谢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作为教师,提起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常常动情地向孩子们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文明昌盛……讲述那伟大的万里长城,横贯大地的长江黄河……而今在那些“世界之最”的行列中,我们又可以自豪地宣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我们的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改写了世界地理教科书,填补了青藏高原地学和生物学科研究的一项空白! 其次,感谢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本教育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好教材。我正在翻阅《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书中那精美的彩照竟把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子吸引了过来。他迫不即待地从我手上抢过书翻看了起来。他奶奶说:你看不懂,别捣乱!他说:我喜欢看!他迷恋于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马蹄形大峡谷的壮丽,他惊异于金色的南迦巴瓦峰的绚烂,他第一次看到了眼镜王蛇的蛋,他被那奇妙美丽的冰蘑菇所吸引,他凝视着那蜘蛛网一样的藤网桥……是啊,这本书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多么迷人神奇的世界,揭示了大自然造化神工所奉献给人类的多么珍贵的知识。孩子们将从这本书里了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那“高、深、壮、润、幽、长、险、低、奇、秀”的特色;将看到大峡谷那“神山”奇水、瀑布飞虹的绮丽景观;将进入那罕见的水汽通道的梦幻世界;将领略那山下是热带雨林、山上是皑皑雪峰的奇异景观;将认识许多珍稀的物种、五彩斑斓的菌物世界…… 第三,感谢他们为孩子们树立了科学、探索、献身、不畏艰险的榜样。我的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孙子,将书中的精美的插图翻了一遍,又隔三差五、连读带猜地结合图读起了文字。他当然不可能全读懂,时不时地,向我提出些有趣的问题。等他囫囵吞枣地又将书翻了一遍,我问他:你最喜欢哪部分?想不到他出乎我意料地说:我最喜欢看第二部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长大了,也要去考察大峡谷。是啊,科学家那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科学家为了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科学家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大峡谷的献身精神,必将感染、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或许我的小孙子或者又一代的年轻人,受这本书的影响,真的会沿着今天这些科学家的足迹,去探索大峡谷新的奥秘,探索新的科学领地!这正是这本书人格力量的所在,它必将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激发青少年的奉献、探索的科学精神,为大峡谷的未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再次感谢!感谢这批科学家和海燕出版社给孩子们送上这么一份精美的礼品!但愿有更多的科学家、更多的出版社为孩子们出版更多的精美的科普读物!
精彩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