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书的孩子》 孟宪明 著 海燕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 《念书的孩子》这本只有8万字、看起来略显单薄的小书却承载了不少的殊荣:它不仅是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还被改编、拍摄成两部同名电影《念书的孩子Ⅰ》和《念书的孩子Ⅱ》,并且两部电影接连荣获第九届、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和“最佳演员奖”。作为电影节闭幕式的答谢影片放映刚一结束,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红着眼睛、带着泪痕,站起身来长时间为电影鼓掌,场面甚是感人。那么,《念书的孩子》一书何以能感动世界呢?
《念书的孩子》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反映的是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这一现实主题。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父母在太原打工,9岁的男孩儿开开、年老多病的爷爷、流浪狗“小胆儿”在乡下老家相依为命。爷爷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常年咳嗽,为吃药而省吃俭用,连有线电视费也不舍得交。为打发孤寂冷清的冬日长夜,爷爷想着法鼓励开开念书,凑趣的“小胆儿”也总是卧在爷爷的鞋上倾听。开开为此很开心,就字正腔圆地天天念书,念了课本念课外书,念了岳飞念三国,这也正是作品名称的由来。一天早晨,爷爷死了。伤心至极的开开不得不随父母进城读书,但“小胆儿”却因为“火车上不卖狗票”被留在了老家,开开和“小胆儿”又一次经历生离死别……
简单的故事,白描的手法,中国特有的主题,但《念书的孩子》却让世界观众为之感动。种族、肤色不同,语言、文化有别,但作品却轻轻拨动了人类灵魂深处那根相同、相通的心弦,这或许就是其拥有超强穿越力量的主因吧。
真实是打动人心的利器,共同的感受产生共鸣。作为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影片之一,由《念书的孩子》改编的电影在学校的每一次放映,都让孩子们流泪、震颤。很多孩子尤其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孩子觉得开开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开开。穿衣、吃饭、上学、空寥的院落、唠叨的老人、每晚等候电话、日思夜想但见了面却“连爸爸也喊不出了”……这分明就是他们共同生存状态的再现,真实得让孩子们分不清何为艺术、何为生活。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外出务工人口大省,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自然普遍而突出。本书作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曾说,开开就是他自家大姐的孙子,就是他儿时伙伴的外孙,就是他老家邻居的小孩儿,他太熟悉开开们的日常生活,太了解开开们内心的渴望和伤痛,因此自己写着写着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除了真实感人,“爱”的主题选择也极具力量,所谓大爱无疆。《念书的孩子》充满着“爱”的温暖的主色调。开开阳光活泼,生活也不苦涩,鸡蛋馒头,衣食无忧,爷爷呵护,爸妈牵挂,老师关心,邻居友爱,更有“小胆儿”做铁杆朋友;慈祥的爷爷爱孙子,也爱儿子,对他们外出打工很是理解和心疼。当听到开开念唐朝诗人王维15岁离家来到京城时,老人就感慨地插话说:“唐朝那时候就开始打工了。十五啊,是小了些”;懂事的开开也深爱着爷爷,看到爷爷咳嗽得厉害,就主动学习烧火做饭,每天帮爷爷记着吃药的剂量,在进城的头一天还到爷爷的坟上给爷爷念书,并悄悄问爷爷咳嗽好了没有;开开爱“小胆儿”,给它说最知心的话,为它撑腰壮胆;极通人性的“小胆儿”爱开开,当丢失了开开后它就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奄奄一息地卧在开开家门口独守空院……一个个细节,一组组镜头,溢满真情,温暖人心,此时此刻,东西方的差异还会成为感动的障碍吗?
开开不缺少“爱”,但开开的生活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缺失。比如,开开是孤独和恐惧的。爷爷和“小胆儿”也同样如此。他们彼此慰藉又害怕失去彼此。开开的一些知心话只能悄悄地对“小胆儿”说,接通了爸爸的电话却又无话可讲;煤气中毒命悬一线的爷爷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爷不怕死,只是爷死了,家里就只剩下你自己了乖乖”;被强行抱上长途汽车的开开哀求爸爸的是“让我下去吧,家里剩‘小胆儿’自己,它夜里光害怕”……孤独和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准确表现赋予作品以强大的穿透力,因而赢得了全世界真诚的喝彩。
作者:康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4/4/11 9:37:57 |